学校介绍

崇信县城区第一小学简介

2024/1/1 17:46:13 次浏览

微信图片_20240203222553.jpg


一、学校概况

崇信县城区第一小学始建于1637年,地处崇信县西南路1号,当时为孔庙学宫,后依次更名为凤鸣书院、高等小学堂、高级小学校、锦屏完全小学、锦屏小学,2004年更名为崇信县城区第一小学,2018年搬入新校区。学校占地面积46.2亩,建筑面积11198.5平方米,现有教职工101人,设有44个教学班,2262名学生。作为崇信县第一所县直示范小学,为崇信县的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二、学校历史记录

崇信县城区第一小学始建于1637年(明崇祯十年),当时为孔庙学宫。 

清乾隆庚子年(乾隆四十五年,公元1780年)四月,钦点崇信知县黄道煚,创立凤鸣书院。

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由知县史文光奉文设立高等小学堂,从文昌宫迁到文庙。当时有学生12人,教习、监堂各1员。

民国13年(1924)改为高级小学校,分甲、乙、丙三级,有校长1人,教员2人,学生62人。

民国25年(1936)改为锦屏完全小学。民国29年(1940)有学生183人,6班6级,校长1人,教员6人。

崇信解放后,与女子小学、东街短期学校合并为锦屏小学,学生发展到210人,教师11人。

1980年被列为县办重点小学、甘肃省首批办好的重点小学。有学生921人,教职工30人。1981、1984年修建两层单面教学楼2幢。

1995年修建四层单面教学楼1幢。

 2004年3月学校改名为崇信县城区第一小学。同年修建四层双面“逸夫教学楼”1幢,办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。当时有教职工68名,26个教学班,学生1410名。

 2015年,县委县政府决定用原县委、县政府、龙泉宾馆三处地方共47.2亩进行迁建。计划总建筑面积11700㎡,预设40个教学班,容纳学生1800名。同时并附有1.05万平方米的塑胶运动场,概算总投资4980万元。

 2018年11月5日,学校正式投入使用。时设32个教学班,1620名学生,75名教职工,其中专任教师73人。

截止2021年底,学校共有40个教学班,学生2000多名,有教职工103名。

三、学校历任校首

民国期间:

1942年——1945年,闫志汉 任校长

1945年——1949年,()代定

解放后:

1949年-1953年 闫志汉

1953年——1957年 朱义贤

1957年——1962年 贾效俊

1962年 ——1971年 马彦斌

1970年——1971年 王毅

1971 ——1972  朱万贵

1972年——1977年11月 赵希玉

1978年1月 ——1980年7月 陈尚才

1980年7月——1983年 张志善

1983年——1985年 朱汉明

1985年9——1992年8月刘培烈同志任学校校长

1992.9——1998.8  王正公同志任学校校长

1998.9——2007.9  高奎荣同志任学校校长

2010.7——2022  张斌同志任学校校长,2022年-今任书记

2022年至今 刘宝生同志任学校校长。

 

四、学校特色

崇信县城区第一小学秉承“求知砺行  润德育才”的办学理念,学校确立了完善系统的校园文化架构,并以此为引领,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,还断彰显办学特色,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位,促进学校教学质量,下面是学校主旨文化:

文化主题:崇信

核心理念:崇尚信义  

办学理念:求知砺行  润德育才

办学目标:传承千古文脉 打造一流名校

育人目标:培养“和而礼正 雅而灵动”的自信少年

学校精神:携自信同行 与智慧齐飞

校    训:自强不息 守信创新

校    风:明礼诚信 至真至美

教    风:春风化雨 崇信启智

学    风:乐学乐思 自主自信

校    树:银杏树

校    花:凌霄花

校园环境幽雅,绿树成荫,鸟语花香,四季景色宜人,是读书学习的理想场所。在大队部建立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地、体验教育实践基地、美术、舞蹈活动室、师生书画作品展览室,发挥了较强的文化育人、环境育人的作用。

近年来,学校以“传承千古文脉 打造一流名校”为办学目标,坚持培养“和而礼正 雅而灵动”的自信少年”育人目标,把校园文化作为提高育人质量的内在动力,结合学校历史和地域文化背景,以“崇信”二字为文化主题,建立校园文化理念构架,把“崇信”文化作为一小校园文化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“崇信”文化精神的认同,把校园文化作为推进素质教育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。学校秉承百年老校优良传统,形成了多面立体的德育工作、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、富有特色的教研教改、多彩和谐的校园文化等亮点纷呈的办学特色,在教育科研、感恩行动、艺术教育、科创活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。

学校确立了“三优”发展思路(优美的教学环境,优良的教师队伍,优秀的教育质量;实行3+4X课程改革(3门基础课、4门活动课和多门社团课程),3指语数外3门基础课程,学校以“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”的思想,把一部分基础课内容纳入活动课,既落实了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,同时又超越了教材,4指趣味化活动课程,如音乐、体育、美术、科学,形成既遵循儿童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遍认知特点,同时又体现学校办学特色,X则指多门个性化拓展课程,学校结合课后服务,由年级组和班级自己开发,丰富学生课外实践,提高学生综合素质。

学校以“五项管理”“双减”为契机,充分发挥教研教改工作在教育改革中的灵魂作用,把学校的“新课程改革”、“青蓝工程”、“结对帮扶”和“公开课常态化”四大块工作扎实开展融入落实“双减”和“五项管理”工作中,帮助老师既加快专业成长步伐也让上级政策深入人心,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,促进教育均衡发展,营造“爱教、善教、乐教”的良好教育氛围,达到真正“减负”的目的。

学校构建了“133”立体德育体系:1个学校德育总目标。3支队伍建设(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、大队部建设、志愿者队伍建设),3个评价体系(学生德育量化评价,班级日常工作评价,最美少年评选)。形成了多面立体的德育工作机制,不断开拓德育新思路,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效果,在学生德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。

四、学校荣誉

学校先后被命名为“甘肃省优秀体验教育实践基地”、“甘肃省语言文字规范化学校”、省级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工作先进集体”、省级文明校园、 “省级文明单位”、平凉市“绿色校园”、多次获得县委、县政府的表彰奖励。

承公刘故里“崇尚信义”之美德,借孔庙传统文化之遗风,今天的城区一小,文化底蕴深厚,办学特色显明,真正成为了全社会公认的窗口学校。

 

校友.jpg

 

202402042241248601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