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尚信义
甘肃崇信县城区第一小学校园文化理念
校 训
自强不息
守信创新
校徽
校歌
一、理念架构
文化主题:崇信
核心理念:崇尚信义
办学理念:求知砺行 润德育才
办学目标:传承千古文脉 打造一流名校
育人目标:培养“和而礼正 雅而灵动”的自信少年
学校精神:携自信同行 与智慧齐飞
校 训:自强不息 守信创新
校 风:明礼诚信 至真至美
教 风:春风化雨 崇信启智
学 风:乐学乐思 自主自信
校 树:银杏树
校 花:凌霄花
二、理念阐述
文化主题
崇信
【阐 释】
崇信隶属于甘肃省平凉市,崇信既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,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。崇,是崇尚、注重之意;信,乃信任、信义之意。根据《崇信县志》载,唐代名将李元谅筑崇信城,“崇信”乃取“崇尚信义”之意,及至北宋建隆四年(公元963年)建县至今,已沿用1200余年。
“信”是立身做人的基本要求,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。“崇信”文化作为崇信一小校园文化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就是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对“崇信”文化精神的认同,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学习、生活,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。
所谓“崇信”,崇尚信义,“信”有信念、诚信、自信之意。我校开展崇“信”文化教育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(一)坚定信念
信念是强大的精神力量,理想信念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灵魂。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,使学生认识到努力完成每一个小目标是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,学会订立目标并能积极、自主、努力地完成理想信念。
(二)强调自信
自信者,人自立。自信是成功的源泉,是发自内心的自我相信与肯定,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和品质。学校实行自信教育,教师要注重修炼自我,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,肯定学生、赏识学生,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“我能行”的心理正能量,成就学生的精彩人生。
(三)恪守诚信
《孟子·离娄上》曰:“诚者,天之道也;思诚者,人之道也。” 诚信是生存之基,对于教育更是如此,以“诚”筑“教”,无往不利。诚实守信就要言行一致,表里如一,忠实于自己所承担的使命。学校要引导学生讲诚信、树诚信,倡导师生诚信理念,营造校园诚信氛围,创建良好的学风、校风,共铸诚信校园。
核心理念
崇尚信义
【阐 释】
《说文解字》:“人言为信”。“信”是立身之本、兴业之基、治世之道。
《礼记·中庸》:“义者,宜也”。“义”是一种精神信念、理想追求、最高价值。
(一)崇尚信义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。
(二)崇尚信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。
(三)崇尚信义是崇信历史文化血脉的延续。
(四)崇尚信义是我校学子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 。
(五)崇尚信义是我校教育发展的终极追求。
办学理念
求知砺行 润德育才
【阐 释】
求知砺行:是化用王阳明先生“知行合一”的观点,“求知”即求得知识、求得博学,只有不断求知,才能不断进步。“砺行”一词出自《孔丛子·公仪》:“鲁人有公仪休者,砥节砺行,乐道好古。”旨在激励全校师生员工求知求学、砺学砺行,不断修养学品、探研学问,磨练意志,追求远大志向和美好理想。
润德育才:润为润泽、滋润;德为品德、道德;育为孕育、养育,意味着自然生长和养成。旨在我校教育要回归原点,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,尊重学生的兴趣意愿,以品德修养身心,引导学生以品德润身,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。
我校将“求知砺行 润德育才”作为办学理念,就是通过品德教育,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育人氛围,引导孩子从一点一滴做起,为整个人生打好向上的价值基础,培养德行端正、才华出众的杰出人才。
办学目标
传承千古文脉 打造一流名校
【阐 释】
根据学校的悠久历史和人文特色,结合学校的核心理念,提出以“传承千古文脉,打造一流名校”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。
“传承千古文脉”我校在这厚重的历史沉淀之上,应成为“崇信”文化的继承者、传承者、弘扬者,结合新时代教育理念,全面推进素质教育,进而不断开启新篇章、新辉煌。
“打造一流名校”意指我校将以文化自信引领道德教育,我们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来滋润学生的精神,用地道特色的崇信文化来感染学生的心灵,校师生同心同德,共塑崇信一小“一流名校”金字招牌。
育人目标
培养“和而礼正 雅而灵动”的自信少年
【阐 释】
育人,不仅是教育书本上的知识,更是要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、价值观,懂得对错、荣辱区别,更要自尊自爱,要学会不断完善自己。王啸教授所说:“教育不仅是控制,更是对人的解放;教育不仅是传递知识,更是辅助儿童成长,尤其是人性方面的健康成长”。
和而礼正:指学子应具备端正的品行,是做人的根本。一是要求广大师生弘扬崇高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,继承优秀传统道德,兼容吸收人类道德文明,以师德为魂,为人师表,努力培养一代新人。二是指学校以德育为先,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,首先教育学生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,扬善抑恶,明辨荣辱,使道德品性臻于完善,成为一个德学双馨的人。
雅而灵动:指学子文雅而思维灵动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、高尚的道德情操、良好的生活习惯、活跃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。学校要培养学生文雅气质,挖掘内在潜能和积极正能量,唤醒学生心底的力量,科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,实现身心健康成长。
自信少年:指拥有文明的习惯和良好的教养,有着较强的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,具有良好的团队交往能力和获取信息自我发展的能力,拥有自信、自尊的阳光人格。
学校精神
携自信同行 与智慧齐飞
【阐 释】
携自信同行:自信是一种态度,是一种智慧,是一种必须,可以认清自我,发展自我。崇信一小师生要追求自信,学会运用自信的力量克服一切困难,时刻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,让每一天的学校生活都充实快乐。
与智慧齐飞:教育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,更是学生心灵智慧的唤醒者。教师需要尊重学生,关心学生,帮助学生,精心地培育,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质,唤醒他们内心美好的心灵和智慧。
校 训
自强不息 守信创新
【阐 释】
自强不息:指自觉地积极向上、奋发图强、永不懈怠。最早见于《周易·乾》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。旨在激励崇信一小师生积极进取,要做到自信、自强、自立。
守信创新:守信,诚信守诺,要求学子们以守信为本,是一个社会人的道德基本要求。创新,是进步的动力。早在《礼记.大学》中就明确提出:“苟日新,日日新”,创新精神是人类奋发向上,自强不息,不断进取和不断超越自我的优秀品质。
自强不息,守信创新,是人格修养的基础,是人类进步的阶梯,因此“自强不息 守信创新”当作崇信一小学校发展的神圣使命。
校 风
明礼诚信 至真至美
【阐 释】
明礼诚信:“礼”为行之“本”。“不学礼,无以立”。礼乃待人、接物、处事之基本准则。 我校教育应使学生做到基本的为人准则:有讲礼貌、知礼节、懂礼仪之意,有礼就会遵纪守法,按礼数去规范自己的言行,养成诚信待人、诚信处事、诚信学习、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,把学子培养成一名具有诚信美德的优秀小学生。
至真至美:《礼记·大学》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至诚至真、至善至美是人生的高尚境界,它昭示的是不懈进取,是臻于完美和卓越。要求教师德育以“真”,用真诚之心,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明灯、人生良师。“至美”是在“至真”的基础上试图达到的更高境界,意在勉励师生们在求真和向善的基础上,努力奋斗拼搏,展示积极向上的生命之美。
教 风
春风化雨 崇信启智
【阐 释】
春风化雨:即老师应修师德、立师表、用自己优雅的言行作为孩子学习的标尺,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孩子,如春风化雨般,将美德根植于孩子的内心深处,用自己的“德行”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孩子,并对其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,让桃李之花开得更加绚烂夺目。
崇信启智:作为教师,只有学识渊博、造诣精深,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接受。“崇信启智”是对教师学品、学问、学识和实践能力、创新意识的基本要求,为人师者,应以恭敬严肃、一丝不苟的态度,引导教育学生学有所知、学有所获、学以致用。
学 风
乐学乐思 自主自信
【阐 释】
乐学乐思:孔子言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学思蕴乐,乃为学的至高境界。孔子又言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学思相融,是有效学习的必然要求。乐学乐思,彰显了学生展童真,不失天性;寻童趣,与乐相伴,让学生学思结合,在学习中发现快乐,感受快乐,从而激发潜能,学有所长。
自主自信:是对当代少年儿童的基本要求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,树立有意义的学习目标,强化自我监控的能力,善于自我检查、自我评价,追求高品质的学习,有效促进自身发展。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肯定与相信,是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美。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,要注重锤炼自我,通过言行辐射出自信的力量,感染学生,让自信成为一种习惯。
校树
银杏树
【 阐 释 】
银杏树又名白果树、公孙树,栽培历史悠久,生长较慢,寿命极长,几达数千年。虽历经第四纪冰川的毁灭性浩劫仍幸存于我国,经数百万年而经久不衰,成为“历史的精华、永恒的标志”,更是阐释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力见证。《庄子·杂篇·渔父第三十一》说:“孔子游于缁帏之林,休坐乎杏坛之上。弟子读书,孔子弦歌鼓琴。”昔有孔子在银杏树下设坛授学,今有银杏树陪伴学子成长。银杏树作为我校的校树,寓意着“厚积薄发、自强不息、积极向上、无私奉献、追求价值”,银杏树优秀的品质精神作为我校教育的教材范本,引导着师生学习银杏的坚韧品质,用坚强乐观迎接机遇与挑战,提升学校人文内涵,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,从而谋求文化立校,质量强校,让教育更加精彩。
银杏树的品格为我校校园文化氛围奠定了精神底蕴,其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:
(一)象征我校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,深厚的文化教育积淀。
(二)象征我校教师有着多予少取的奉献精神。
(三)象征我校学子有着坚韧不拔的自强精神。
(四)象征我校办学成就辉煌,人才辈出。
校花
凌霄花
【 阐 释 】
凌者,逾越也;霄者,云天也。
凌霄花古名陵苕( tiáo),又名紫葳( wēi),为藤本植物,喜攀援,喜光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《诗经》中就有对凌霄的记载,“苕之华,芸其贵矣”。凌霄花适应性较强,不择土,依附于高墙、假山、树木攀岩等,攀援其上,自下而向上望去,花朵如同凌驾于云霄间,即使狂风暴雨,也吹落不下。凌霄以柔弱的身躯,执着的精神,至百丈崖头甚至耸入云端,其凌云之志,受到了世人的赞美。
(一)从教师层面看,凌霄花的花语为“敬佩、声誉”,蕴含我校学子对老师的尊敬之情、赞美之语和感激之恩。
(二)从学生层面看,《咏凌霄花》一诗:“披云似有凌云志,向日宁无捧日心”,寓意我校学子积极向上、奋发拼搏、志存高远。